用户谈“修”色变 虽然汽修随处可见,可不少用户却反映“买得起”车“养不起”车:上路一不小心磕着碰着,就是几百上千元的损失;车出了问题,一修再修也没修到点子上……修理汽车贵、收费乱等不规范行为成为海量汽车买家的“心头痛”。特别是海量路边店花样百出,令用户们谈“修”色变。
汽修陷阱曝光 现在,我市一类修理企业明码标价仅在30%左右,二类修理企业明码标价的更是微乎其微。记者从市运管处与部分修理厂商获悉,不少路边店存在价格欺诈、配件以次充好、蒙骗用户的现象:
陷阱1、配件以次充好 修理厂将价高质次的零件当作好的零件安装是容易见到的问题,有些价格甚至一翻好几倍。 一位从事修理的人士介绍,其中更换汽车制动片最易鱼目混珠。尤其是欧美进口车原装的制动片,价格一般都比较高,而国产及东南亚区域出产的制动片价格实惠,有的修理汽车铺便用它们冒充进口货。 对策:用户需要修理汽车铺出示该配件的代理企业的发票,如此就能了解制动片产自何地。另外,买家还可以自行向代理公司购买零件,再交给修理汽车铺代为更换。
陷阱2、小题大做 将车子的小问题说成大问题,是不少违规修理点的作法。 对策:市运管处有关负责人介绍,假如不知真伪,最好把车送往品牌店或指定修理店检验,确诊问题是不是属实,或者向多家修理汽车铺征询建议作为参考。
陷阱3、先斩后奏 先斩后奏是不少个体修理商惯用的伎两个,在交车时才对你说检查发现车另有问题,并已一并修复,而账单总是把你吓一跳。 对策:修理前肯定问了解那些问题,收费多少。
陷阱4、“水货大夫”上岗 一些路边店为了节省本钱,用低廉的薪资招收一些没经过多少技术培训的人作为修理员,结果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。 现在,修理点职员常见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,大多数修理职员没经过大中专的修理专业培训,大多数职员在初中水平,凭借“拍脑袋”的经验,对技术性非常强的问题并不拿手。 对策:对技术性强、自己搞不了解的问题,必须要到品牌店修理。
陷阱5、强要拆装费 一些修理店坑宰外地用户,漫天要价的现象也不容忽略。碰上外地车,一些修理店不管怎么样先换上零件,不可以再拆了。你说有问题,我咔咔往下拆,你说不修了,行,你给我拆装费。 强行索要拆装费的对象大部分是外地车。由于外地用户总是都耽误不起时间,吃了亏也只能息事宁人,烧钱买个平安。
陷阱6、给公车司机回扣 在一些汽修厂有个公开的秘密:给开公车的司机回扣,好让他们多来修理汽车。 维修厂会在发票上做做手脚,虚开价格,然后给司机一半的回扣,至于维修店在公车上配件是不是用水货,司机并不关心。当然,回扣肥的是司机,损的是单位。用户修理汽车怕“黑”怕贵 现在,不少品牌汽车在武汉都设有特约修理店,这类特约修理店实行明码标价,买卖都挺红火,吸引了海量对路边店不放心的私家车和公车。但价格却令不少用户心痛。
“在特约店里修理汽车太贵了,有些比路边店要贵出一倍多。”一位在特约修理店等候修理汽车的马先生抱怨。尽管这样,他表示将来还是会到特约店去修理汽车,由于“在其他店修理汽车不放心”。 马先生的话代表了非常大一批用户在修理汽车上的态度。用户需要一种快捷便捷、价格合理、水平有保障的修理方法。但,修理业的近况又令用户陷入了到大厂修理汽车怕贵、怕等,去路边小店修理汽车又怕被黑、挨宰的两难选择。 一品牌店的负责人向记者强调,品牌店现在的怎么收费,一般包含材料费、工时费两大块,现在合法修理厂的零部件价格均由总厂统一规定,工时费可依据厂商规定作适合调整,并向客户明码标价,整个修理、收费过程明了解白。